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高温高压H2S/CO2环境缓蚀剂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关系的研究

董猛 , 刘烈炜 , 刘月学 , 张大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用静态和动态腐蚀失重法研究喹啉季铵盐、吡啶季铵盐、曼尼希碱和咪唑啉季铵盐四种不同主体类型缓蚀剂在高温高压H2S/CO2环境中N80钢的缓蚀性能,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缓蚀剂主体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类缓蚀剂的缓蚀效率的大小顺序是:喹啉季铵盐>吡啶季铵盐>曼尼希碱>咪唑啉季铵盐。喹啉季铵盐与其他三种缓蚀剂主体分子结构相比具有更好的抗硫性能,其对N80钢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形成抗腐蚀性介质渗透能力强的致密均匀和稳定不易分解的有机膜。其缓蚀剂用量为0.15%时,缓蚀率可达97%。

关键词: 高温高压 , H2S/CO2 , molecular structure , carbon steel , inhibitor

缓蚀剂分子结构与抗硫性能及其缓蚀机理研究

刘月学 , 刘烈炜 , 董猛 , 张大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用饱和H2S/CO2失重法、高压H2S/CO2动态失重法、原子力显微镜(AFM)、环境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X)研究了咪唑啉衍生物、曼尼希碱、吡啶季铵盐、喹啉季铵盐和新稠杂环季铵盐5种不同分子结构缓蚀剂对N80钢的抗硫性能。结果表明5种缓蚀剂对N80钢的抗硫性能均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各缓蚀剂的抗硫性能优劣顺序为:新稠杂环季铵盐>喹啉季铵盐>吡啶季铵盐>咪唑啉衍生物>曼尼希碱。静电吸附作用较强、空间位阻效应较小且中心吸附原子的电子云密度较大的缓蚀剂抗硫效果更好,其缓蚀机理主要是有效抑制CO2/Cl-腐蚀且促使试片表面生成致密的硫化物保护膜。

关键词: 缓蚀剂 , hydrogen sulfide , molecular structure , AFM , SEM , EDX

利用电厂粉煤灰合成的β-Sialon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王平阳 , 余江龙 , 张静 , 赵欢 , 徐静 , 韩艳娜 , 付艳羽

硅酸盐通报

以粉煤灰和石墨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合成出不同结构形式的β-Sialon材料.以XRD,SEM,EDS等手段,研究了碳含量,合成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合成产物中β-Sialon中z值的影响,并分析了β-Sialon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试样中碳过量50%,在1420℃下保温4h以上,β-Sialon相均以Si4Al2O2N6(z=2)和Si3Al3O3N5(z=3)共同存在,保温时间的延长导致了Si4Al2O2N6的相对含量增加,Si3Al3O3N5有所减少;当试样中碳过量10%,并在1420℃保温6h时,合成样品中 β-Sialon相的主要存在形式为Si5AlON7(z=1);当碳过量50%,在1400℃和1450℃下保温6h时,以上三种z值的β-Sialon相可共同形成.β-Sialon的微观形貌以杆状晶须为主,其在反应初期主要为串珠状晶须,随着氮化反应的进行,β-Sialon杆状晶须逐渐形成,其主要相组成为Si4Al2O2N6和Si3 Al3O3N5.

关键词: 粉煤灰 , β-Sialon , 分子结构 , 碳热还原氮化法 , 显微形貌

H2S水溶液中的腐蚀与缓蚀作用机理的研究Ⅵ. H2S溶液中咪唑啉衍生物分子结构与其缓蚀性能的关系

杨怀玉 , 陈家坚 , 曹楚南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利用交流阻抗、极化曲线和腐蚀失重法,在H2S溶液中研究 了咪唑啉分子结构的变化与其缓蚀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中心咪唑环1,2位置上憎水 和亲水支链长短结构的变化,极性官能团的存在对其缓蚀性能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憎水支链 碳原子为7和17时,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憎水支链中双键的存在,可有效提高化合物的 缓蚀性能,而羟基基团的引入,对其缓蚀性能却没有明显的改进.当亲水支链中含有两个氨基 乙撑基团时,化合物缓蚀效果最好,硫脲基团的存在,也可有效提高咪唑啉化合物的缓蚀性能. 咪唑环本身化学性质的改变,虽可改善其缓蚀性能,但因其水溶性较差不易用作缓蚀剂.

关键词: 咪唑啉 , imidazoline , inhibition , H2S cor rosion

硫醇的嗅阈值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李佳音 , 包景岭 , 邹克华 , 李伟芳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2.2014061804

以恶臭污染物硫醇为研究对象,应用minitab软件选取两组描述符建立了两个不同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来反映硫醇的嗅阈值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型一表明,分子的嗅阈值主要与巯基在分子中所处的环境有关,巯基所处的分子环境越复杂,嗅阈值越高;模型二表明,分子的嗅阈值主要与碳原子数有关,碳原子数越多,嗅阈值越小。经检验,该模型具有稳健性,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吻合,能够较好地根据硫醇的分子结构来预测其嗅阈值。对于未来研究硫醇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硫醇 , 嗅阈值 , 分子结构 , 偏最小二乘法

季铵盐类捕收剂对铝土矿反浮选的作用机理

岳彤 , 孙伟 , 陈攀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吸附量测定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和四丁基氯化铵(TBAC)在铝土矿反浮中浮选行为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相比 DTAC 而言,TBAC 可在更低的药剂浓度和更宽的pH范围下有效地分离高岭石和一水硬铝石。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季铵盐分子在高岭石(001)面最优吸附构型,表明TBAC具有大头基短烃链的结构特点,使其在高岭石表面的接触面为DTAC的3.4倍,在高岭石表面产生更多的CH???O氢键,吸附能更低。理论计算和浮选实验、吸附量测定结果相互一致,可为探索新型铝土矿反浮选药剂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季铵盐 , 分子结构 , 动力学模拟 , 反浮选

高双折射液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张智勇 , 刘可庆 , 戴志群 , 刘胜 , 林君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42906.0873

近年来,液晶器件的响应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响应时间已经从25 ms 减少到3 ms 甚至更短。虽然这种改善与液晶层厚度的变薄有关,但主要原因应该归因于新型液晶材料的发展和使用。色序液晶显示能产生更高质量的图像,但前提是必须有能快速工作的液晶材料。液晶材料的旋转黏度系数、双折射和液晶层的厚度是影响液晶器件响应时间的3个主要因素。本文以液晶双折射这一因素为主线,从液晶化合物结构的角度介绍了影响液晶双折射数值的若干因素,包括中心环结构、中心基团上的桥键、极性基团和侧位-F 对液晶双折射的影响等,延长分子的π电子共轭长度能有效提高液晶的双折射。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已合成的高双折射向列相液晶的分子结构及双折射值,最后对高双折射液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快速响应 , 高双折射液晶 , 分子结构 , π电子共轭长度

过碳酰胺分子合成条件优化、晶体结构及其热稳定性

李兵营 , 闫杰 , 倪珏宸 , 冯小庚 , 邢永恒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5.12.150171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方法研究了过碳酰胺分子合成中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稳定剂的种类对合成收率的影响,获得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合成条件下,测得过碳酰胺的产率可达到99%,活性氧含量最高可达到17.5%.通过热分析方法研究了过碳酰胺分子热稳定性.研究表明,温度超过65℃过碳酰胺含量和含氧量均迅速下降.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使用Diamond软件解析出过碳酰胺分子的三维空间超分子结构及其氢键的连接方式.

关键词: 过碳酰胺 , 合成条件优化 , 过碳酰胺结构 , 热稳定性

石墨烯对ABS/PC共混物耐紫外光辐照性能的影响

李佳荣 , 丁艳云 , 陈复 , 江龙 , 李光宪 , 淡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16865/j.cnki.1000-7555.2016.06.008

采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并结合拉伸性能分析,研究了石墨烯对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碳酸酯(ABS/PC)共混物耐紫外光辐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辐照过程中,虽然PC组分未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但ABS组分的分子结构受到破坏,产生羰基、羟基等含氧基团化合物,导致力学性能劣化.辐照100 h,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由58.68 MPa降低至49.72 MPa,拉伸断裂伸长率由11.65%降低至3.3%;引入石墨烯后,共混物在紫外光辐照下的老化过程受到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引入1%的石墨烯,即可使共混物发生由韧至脆的转变所经历的辐照时间由100 h延长到200 h.通过引入石墨烯,能提高ABS/PC共混物耐紫外光辐照性能.

关键词: 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碳酸酯共混物 , 石墨烯 , 紫外光辐照 , 分子结构 , 力学性能

利用激光诱导炽光研究高压环境下液体燃料层流扩散火焰碳烟分布的二维图像

周磊 , 张红兴 , 王震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7.02.106

研究了在高压环境下压力对液体燃料的碳烟的层流扩散火焰碳烟生成的影响.利用激光诱导炽光和消光法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层流扩散火焰的碳烟分布二维图像,测量和分析了正庚烷的层流扩散火焰的碳烟体积分数生成随压力变化的规律.然后,引入特别设计的“滴入式火焰”装置,该设计为两种以上液体混合燃料的层流扩散火焰碳烟生成的测量提供了保障.最后,定量地分析和对比了饱和环状分子结构(环己烷和环己醇)和直链分子结构(正己烷和1-己醇)的液体燃油的层流扩散火焰的碳烟生成趋势,结果表明,环状分子结构燃油的碳烟生成倾向要强于它们对应的线性分子结构的燃油.

关键词: 层流扩散火焰 , 液体燃料 , 碳烟分布 , 分子结构 , 高压 , 激光诊断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